以“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为主题的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现正在瑞士小城达沃斯举行。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博士也亲赴现场,除了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他也在利用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和影响力,向来自全球的嘉宾分享中国正面临的创新机会。当地时间1月18日上午,李开复博士在达沃斯接受了新浪科技记者李根的专访。
李开复博士表示,这个巨大的创新机会来自气势汹涌的人工智能浪潮,他认为中国将在这波时代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发展人工智能,还并非一件轻而易举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多方协作,也需要在人才培养、资源对接、数据共享和生态建设等多方面打好基础。
以下是专访实录。
从达沃斯看中国的创新机会
新浪科技:这次达沃斯中国话题很热,您怎么看?
李开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机会,因为全世界都在川普的当选之下,还有保护主义、地域主义的盛行之下,我想很多学者,还有企业家,都在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全球化是否还会继续?然后是哪一个国家未来引领这样的一个趋势?
这个机会习主席来出席并且表达对全球化的完整的支持和延续,我觉得对整个企业界来说或者经济学家来说真的是一个强心针,让大家觉得说,虽然可能过去的这12个月在脱欧和川普的当选,让大家有一些担忧,但是看来中国的这种信心和决策还是非常真诚而且是可持续的。
新浪科技:在您看来,围绕中国还有哪些方面的话题被热议?
李开复:我觉得大部分人心里还是对川普当选的担忧,这个是最大的主题。其次的主题应该就是中国的角色和习主席的演讲,那么主要都在这两个主题上面讨论。
可能第三个大家会问的问题就是中国在创新方面是否能够有机会,我就会比较多地去用软件、移动互联网、还有最新的人工智能作为案例,告诉来自世界的企业家,中国的创新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我觉得中国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是值得探索讨论的,比如说中国的特别大的人口,再加上特别强的理工数学,是未来众多研究科研方向,尤其是人工智能,非常有利的一个武器。
第二,中国的市场会继续累积更多的数据,这个对于人工智能也是很多很好的机会。
还有就是说,很多人工智能可能会碰到一些政策的约束,比如说在基因检测、隐私、互联网大数据、无人驾驶的交通规则等等,这些我认为都有更大的风险。在美国会被一些政策所挑战,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但是我觉得中国应该是有可能更放松都去让这些技术能够快速的发扬光大,我觉得这些都给了中国很大的机会,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世界第二是没有问题的,世界第一是有机会的。
谈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问题如何破?
新浪科技:那如果中国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冲击第一,有哪些事情需要做?
李开复:我觉得有几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值得做、而且必须做的。第一,中国的高手很多,但是顶尖的中国高手都在国外,如果用围棋做一个比喻的话,中国很多七八段的,但是九段的不多,那我觉得这些九段的呢,其实中国人还是有的,他们大部分都在美国,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把他们吸引回来,或者至少让他们在美国做的研究跟中国是产生关系的。
第二,理工数学的优秀的年轻人很多,但是还是需要培训的,不是说清华、北大毕业的数学科学生毕业以后就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专家了,是需要有人带他们,是需要有课程,是需要刻意的培养的。
那么这些刻意的培养怎么去做?是要经过线上的课程,或者专家手把手的带着他们,还是经过网上的这种竞赛,还是经过大数据的搜集,然后让大家都有机会去在网上一比高下,我觉得这些应该百花齐放全部去测试。
第三,我觉得要大大推动各个传统企业能够接纳人工智能,因为它们的算法,过去一直都是很落后的,而且落后于美国。那么落后是有机会的,因为你现在落后,表示人工智能很容易就可以超车。
在美国,举一个例子,预防信用卡做假,没有人工智能的时候都已经做的很好了,靠各种规则。中国则一直是非常落后的,但把这个做好可以立刻产生价值,因为如果你用人工智能做个算法,要卖到美国的银行,他可能已经有很好的非人工智能算法了,可能卖不进去,但是在中国呢,可能就可以快速产生价值、产生利润,然后让公司能够成长起来。
但前提是,这些银行不要那么封闭,要愿意采购外部的人工智能的软件,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去重点培植一些这样的人工智能的公司。比如说我们投资的第四范式,它当然已经打入了一些银行,但是我觉得银行应该深度的拥抱这些技术,对银行也是双赢,因为它采用了人工智能,马上就能够赚钱或省钱。
怎么看陆奇加盟百度?
新浪科技:说到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这两天刚好百度宣布陆奇加盟,您怎么看?
李开复:我觉得陆奇加入百度,是一个对百度非常利好的消息,类似陆奇这样的人才,在中国这个阶段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大力吸引。但是说实在的,在产业界达到他这样成就的华人并不多,因为在美国的工业界对华人的发展是有严重的玻璃天花板的,所以你要再找3个陆奇、5个陆奇是找不到的。
但是在学术界呢,学术界的陆奇就很多了,可能会有50个、80个,而且未来会不断的从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不断的上升,所以几百个都是有可能的。并且不只美国,还有欧洲,比如说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剑桥、牛津,全世界到处都是,我觉得我们除了吸引这种陆奇式的工业界人才,还需要吸引一批研究性的人才,这批人才量会更大,而且吸引他们的条件不会只有百度才出得起,创新工场或者我们投资的公司都有可能去吸引。
新浪科技:除了国外、学术界,BAT也会有人才出来创业,怎么能让这些人更快地发挥更大的价值?
李开复:我觉得其实这是多方的,一个是从国外的工业界吸引人,一个是从国外的学术界吸引人,还有一个就是国内的人才流动了,所有的流动都是好事,尤其从大公司出来创业,我觉得是非常利好的消息。因为说实在的,BAT在国家级的人工智能推动方面,我是抱着问号的,这不是对他们有任何的抱怨,因为我觉得很自然的,一个大公司,当他拥有了特别大量的数据、特别大量的专家,他肯定第一优先级是怎么从这样的数据专家中获取商业价值、巩固垄断地位,或者发展新业务,而不是说怎么去分享,让更多的人,包括竞争对手,能够接触到这样顶级的技术数据或者人才。
所以我觉得,BAT是不会很自然的去推动创业型的这一类的公司在人工智能所需。因此像我们这些VC就有责任来做这个工作,包括了从全球吸引人才,也包括了从BAT吸引那些想创业的人。
人工智能工程院想要怎么做?
新浪科技:于是创新工场推出了人工智能工程院?
李开复:创新工场成立工程院,其实第一步做的就是从Google、微软这一类顶级的全球公司吸引了一批人才,第二件做的就是从清华、北大、上交大开始授课,并且吸引学生。但是这个方向能做的还是非常有限的,我觉得我们并不认为自己只能够局限于自己少少地雇个二三十个人、三四十个人,我觉得应该是上百上千的人,应该是全球招聘顶尖的领军人物。
怎么去做到这个呢?我们也在探索,是经过业界的联盟,是经过政府的支持,还是经过高校的人才?这些我觉得我们也需要探索。
我非常怀念98年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光,那段时间真的是当你有足够的资金的时候,是可以全球范围内把这样的一批华人力量吸引回来,所以我觉得今天又看到了当年的影子,这样的吸引应该是可成立的,但是他所需要的背后的力量和资金可能是超过我们创新工场在这个阶段独立能做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还会再往下一步去想,怎么样能够把这个事情再做大50倍。当然我们本来就认为这是一个相对公益的事情、相对开放的事情,我相信也会有其他的机构共镶盛举,一起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新浪科技:这样公益又开放的事情,会不会做太早而为别人做了嫁衣?
李开复:我觉得任何时代都有这个风险,但是如果说我们相信风口理论的话,现在肯定是人工智能的风口,如果说我们5家VC和5家公司,加上5个大学,或者加上某某政府的这种部门的力量,一起把这个推起来,我觉得水涨船高,应该大家都有机会的,而且在水涨船高的时候,我会认为我们这艘船,因为我个人还有团队相对的技术背景,应该是有机会帮我们的投资人赚到更多的钱的,但是我觉得首要的问题是要把这个基础做好。
因为人工智能这件事情,你没有顶级的专家,真的启动不了,你没有大批的优秀年轻人也无法做,你没有大量的数据也干不了事、成不了事,你还需要特别巨大的一个机群,所以这几件事情都要把它做好,我觉得与其一个公司能做到30分,不如四五个公司做到90分,这样应该是可以成功的公司会更多。
人工智能门槛不低,中小公司需要联合起来
新浪科技:通过中小公司的数据开放共享去发展人工智能,这种数据能达到BAT的量级吗?
李开复:说实在初步都达不到。BAT今天所拥有的数据,我们哪怕汇集10家这种小型独角兽,加起来这个数据和它的格式化,还有它的回馈和标注,都比不上BAT的一家。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稍微小一点的独角兽非常有意愿能够一起来做这种共享和合作,只要不是跟直接的竞争对手一起就行。
所以我觉得现在也是一个契机,因为这些独角兽再发展个3年,有些可能也成为类似BAT了,还有些可能不妙了,还不如这个阶段大家稍微抱一下团,要不然我们会有共同的劣势。
新浪科技:听说创新工场投资的知乎已经在尝试这种合作了?
李开复:知乎是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个基本接近独角兽的公司,它有非常好的数据,非常高质量的用户,但是数量上来说真的是微不足道,就是说知乎它的数据,比如说要跟美团比,要差两个数量级,美团要跟BAT比可能还要差三个数量级,所以差别是这么大的巨大,因此大家应该是有可能一起来共享的。
人工智能工程院归根结底是为培养人才
新浪科技:具体到人工智能工程院来说,除了开放数据搭建底层生态,更主要是为培养人才?
李开复:我们现在工程院招的人才,其实一定程度,从我们的基金的角度来说,就是在做个种子,在把这些孵化开始启动起来,那些做的比较好的,我们的基金就会有机会投资进去。
可能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看我个人的历史,在98年做亚洲研究院,在2005年做Google中国,在2009年做创新工场,这一批一批的人才,我们都是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们成长,而且你看当时我们无论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招的首批的20多位助理研究员,或者Google中国的那一批所谓的关门弟子,大概有40多位,或者创新工程刚开始投的那10来个项目里面的20来个创业者,甚至当时的工程师,他们今天其实功成名就的也好、创业的也好,在学术界扬名立腕的也好,都有非常高的比例,可能百分之七八十都成为了年轻人的偶像或者一个独角兽的CEO,或者是一个公司的顶级高管,或者是一个学术界的泰斗级的人物,所以我觉得我个人是有这种热情来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我觉得我自己的经历,也是验证了一次又一次的我们真的非常有诚意努力的帮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所以我这一次就想再做一次。
新浪科技:现在再做一次会有哪些挑战?
李开复:我觉得先要立足,才能够做这件事情,因为中国条件得天独厚,有人才,有资本,有市场,所以我们还是专注把这件事情做好,当然长期来说,我想很多我们投资的公司是有野心走向世界的,就像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带队去硅谷看,就是希望能够建立这种关系,其实去硅谷的过程中,我们那一趟就招到了好多人,从人才的角度,也是把世界连接了起来。
从资本的角度,创新工场投资的金额,大约正好一半是中国人的,一半是非中国的,所以无论我们自己的募资,我们所招的人才,我们投资的公司走向了市场,其实都是重视全球的,不仅仅是在中国的。但是做一件新的事情还是要在中国把事情做好,再拓展出去,而不是刚开始就让自己分散了时间,可能想做太多的事情,最后一件都没做好。
以下是专访的全程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677pqdzd&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几天我们的VIP前线记者李开复将在达沃斯持续观察,将最新鲜热辣的信息速递给大家。请大家保持关注。
扩展阅读
达沃斯论坛今日开幕 李开复预言人工智能未来:这是中国巨大的机会
投资AI生态,共赢智慧未来:创新工场人工智能战略白皮书发布!
李开复达沃斯速递(I)
李开复达沃斯速递(II):BAT 不可能永恒
李开复:AI 创业的十个真相